当前位置:   > 纪检监察 > 廉政教育 > 读书思廉

人要有点精神——读《中国人的精神》

时间:2015-07-23 13:38来源:纪检监察报 点击:

    辜鸿铭何许人也?他生在南洋,学在西洋,精通英、法、德、拉丁、希腊、马来等9种语言,获13个博士学位。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,说美国人没有文化,第一个将中国的《论语》《中庸》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。凭三寸不烂之舌,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讲述孔学,与文学大师列夫·托尔斯泰书信来往,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,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“最尊贵的中国人”。

  在这本书里,辜鸿铭详细地阐述了他对中国人精神的看法。深沉、博大、淳朴和灵敏——辜鸿铭用这四个词语形容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文明独有的本质。在那样一个时事风云变幻、国家遭受苦难、全盘西化之风横扫中原的晚清萧条岁月里,许多人都在困惑着:清廷的统治者迷惘了;失去土地的农民迷惘了;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也迷惘了,太多事情,太多选择,究竟何去何从……辜鸿铭用他一生“怪诞”的言行,坚守着他对于中国博大传统文化的信仰,对真正的中国人精神品质和灵魂魅力进行了虔心召唤和完美诠释。

  辜鸿铭写此书时,中国文化面临歧视、中华民族遭受欺凌,他将此时的环境与春秋时的环境类比——孔子以微言成大义《春秋》时,小人闻之而心惊。这也是辜鸿铭将其译为《春秋大义》之因吧,让一个民族重拾自信,让一个民族精神得以弘扬,让列强闻之胆寒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《中国人的精神》不只是普通意义上的文化读物,它包含了作者治国治世的理念。然而,又有多少人知其苦心呢?用李大钊的话来说,“愚以为中国2500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,已足以扬眉吐气于20世纪之世界。”在书中,辜鸿铭是一名登峰造顶的剑客,他用中国文化将恃强凌弱的西方文化斩落马下。

  如今,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,可精神世界却迷失了。人们拥挤在快节奏、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,人心浮动,没有片刻安宁。欲望在吞噬理想,多变在动摇信念,心灵、精神、信仰被物化、被抛弃,迷失了方向。“人是要有点精神的。”人无精神不立,国无精神不强。一个民族要有点精神,否则就无法挺起脊梁;一个人要有点精神,否则生命就将失去光芒!

  人要有点精神,最重要的是要有“自信人生二百年,会当水击三千里”的精神品格。有了这种精神,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,都能保持奋斗的激情。妄自菲薄,自暴自弃的人,永远也走不出失败的阴影。命运永远只青睐那些充满自信、勇往直前的人。自强者强,知耻者勇。无论命运多么曲折,无论事业有多少次颠簸,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的力量,只要我们自信自强自立,补足精神之钙,用勤劳的双手把聪明才智都发挥出来,就能干出一番大事业,闯出一片新天地。

  人要有点精神,最难得的是要“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英雄气概。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而波澜壮阔的,是前人没有做过的,是一个充满困难、充满挫折、充满风险的曲折历程。事业能否成功,要看有没有战胜困难的决心,有没有不怕挫折的意志力,有没有敢冒风险的决断力。如果害怕艰苦、害怕困难,就是镜中花,水中月,不可能取得成功。只有“担起该担当的责任”,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,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,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,面对工作始终能够任劳任怨,以涉险滩、啃硬骨头的政治勇气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,才能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。

  人要有点精神,最关键的是要有“冷眼向洋看世界,热风吹雨洒江天”的精神境界。坚定的信仰始终是我们站稳政治立场、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。不为一事所惑,不为一言所扰,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能坚不可摧。今天,站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,吸吮着中华民族奋斗积累的精神养分,拥有13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,我们坚定走自己的路,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,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,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。

  《中国人的精神》写于一战爆发的第二年即1915年,那时的德国风头正劲,而辜鸿铭却已经预言了三年后它的失败,其见地之深可见一斑。当我们越来越多地失去自信时,本书不失为一剂良药。如果有的中国人已经失去了独自行走的勇气和双膝,那辜鸿铭《中国人的精神》,告诉你坚定地做一个中国人,挺直你的腰板,伫立起你那颓然将倾的身躯!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